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通知公告 -> 正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位授权点建设2024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5-03-03 点击数:

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点“工程热物理”和“内燃机”专业于 1981 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热能工程”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已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也是学校“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高峰学科计划”首批特色学科。其中,“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20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是工程学 ESI 排名前 1‰的重要支撑学科。2020-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均为第 51-75位,2023年为28位,2024年为37位。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1.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形成了多个优势特色方向,包括强化传热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动力机械与新能源车辆、新能源及储能技术等。其中强化传热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和清洁燃烧与污染物减排控制两个方向研究水平具备国内前列水平。

强化传热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主要研究内容为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热管及环路热管技术、先进热系统设计研究、发电厂热力系统节能、热力系统调节控制与运行管理技术、换热设备性能测试与数据挖掘技术等;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主要研究能源清洁转化及利用、污染物减排与控制、固废能源/资源化利用、热工与反应过程耦合及优化、绿色钢铁技术、循环经济和能源环境系统理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等;动力机械与新能源车辆主要研究发动机设计及代用燃料发动机、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汽车热管理技术、交通运输车辆监控及检测技术、锂电池及燃料电池热管理技术、车辆气动减阻节能降耗技术、动力机械噪声振动仿真技术等;新能源及储能技术主要研究超声波计量表的研制开发、生物流体力学及微流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热预测、制冷与分布式多联供系统、熔盐蓄热/先进核能系统/制氢技术、能源材料、装置及储能系统、生物质清洁转化及供热发电技术、光/热辐射传递机理、目标红外/光学特性与识别等。

2.特色和优势

本学位点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挥强化传热及余热高效利用、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动力机械与新能源车辆等优势特色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主导热系统研究和在轨监测,确保了AMS 稳定运行并实现创新成果突破;联合内燃机龙头企业,攻关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沿核心技术,获 2018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冷却增效节能节水、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瓶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学位点国内影响与日俱增。深化与潍柴、国电投、华能和中广核等世界 500 强企业以及知名研究机构合作,攻克了多项能源与动力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研发了重点行业烟气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形成了工业及城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绿色高值利用技术,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影响日渐彰显。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世界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对接国际大科学工程负责 AMS 热系统设计研究,共建绿色能源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特色

本学位点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好,学术科研素质强,遵纪守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备解决本学科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并能产出具备一流水平、原创价值的创新成果;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专门技术及管理工作。

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够产出具有先进性的创新成果;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应用及管理工作。

目前共设有六个培养方向:传热传质理论与先进传热技术、 能源资源绿色转化与高效利用、先进动力与智能车辆、低碳能源与节能技术、储能技术与系统、核科学与技术。

2.学位标准

本学位点对研究生学位授予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按照研究生通过论文预答辩后,研究生提交申请、导师审核、学院审核、学校审核、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分委会审核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程序,依次严格审查,细化各环节责任主体,形成学位授予质量系统化管理体系。同时,重点把控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提交答辩申请前需进行预答辩;所有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送教育部学位中心平台盲审;硕士学位论文除由学校按照毕业人数的一定比例抽查盲审,其余由分会统一委托第三方平台盲审;要求博士答辩委员会委员至少要有一位来自于学科水平不低于我校的校外专家(博士生导师)。

学位点通过健全学位授予标准、严把学位授予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预防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三)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培养特色

本学位点面向新时代科技强国、能源战略部署,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人才之需,学科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能源与动力工程”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与潍柴集团共建山东省“高端动力装备行业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研究生生源质量持续向好。学科为我国能源动力工业培养了 15000 余名人才,产生了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香港大学王立秋、清华大学曹炳阳、北京大学陶建军等优秀学者、全国劳动模范张纪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振钦、曹景芳、栾俊,全国技术能手肖守勇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甄天雷等杰出校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师资队伍

2024年,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兼职讲席教授3人、兼职特聘教授1人。目前,本学位点共有教授48人,副教授45人。2024年度学位点审核认定具有年度博士生招生资格的博导共38人。

已形成7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14位省部级人才和太阳集团tyc9728杰出人才支撑的学科队伍。同时拥有“热科学团队”山东省首批优秀创新团队,“流体力学课程团队”省优秀教学团队两个省级团队。

同时,2024年学位点国际化引智取得重大成绩。成功以长江讲席教授身份全职引进了南非国家科学院院士、南非绿色氢能首席科学家、约翰内斯堡大学教授1人,引进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院士1人、布鲁奈尔大学院士1人为太阳集团tyc9728兼职讲席教授,引进伯明翰大学教授1人为兼职特聘教授。

3.科学研究

2024年学位点科研项目年度到位经费为5939万元,其中纵向1792万元,横向4147万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0项;省自然基金获批17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项。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热科学与智慧能源系统、绿色火电及碳减排、核科学与核能技术及综合利用)。

本年度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70余篇。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ENCE正刊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Physical Review Letters3篇。论文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专利转化10余件,合同交易及到款额55万元。参与社会授奖5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协会学会奖4项。

4.支撑平台

学位点拥有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环境热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科学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能源碳减排技术与资源化利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绿色火电及碳减排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智慧能源系统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核科学与核能技术及综合利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燃烧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热传递过程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瑞合作山东省工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效储能及氢能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发电厂节能减排减碳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同时,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2371.94平方米。拥有材料基础辐射热物性和表观辐射特性综合测量平台、多工质传热传质综合自动测试平台、燃料清洁转化及污染物控制综合试验系统、自由态汞监测系统、三维粒子图像速度仪及附件等多套用于传热、流动、燃烧、脱硫、除尘、内燃机增压、内燃机工作过程等研究的冷态和热态实验装置,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8176.78万元。

这些科研平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可为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提供有力的教学及科研支撑。

5.奖助体系

学位点具有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可根据评选条件申请校长奖、学术之星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优秀学术成果奖、优秀实践成果奖、道德风尚奖、创新竞赛奖、优秀研究生干部奖以及优秀学位论文奖等各类奖学金。符合资助条件的研究生可享受或申请助学金、“三助一辅”津贴、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及其他专项资助。目前研究生各类奖助学金覆盖面达到100%。

学位点严格执行学校关于研究生奖助的有关文件规定。所有导师都足额发放研究生助学金。根据学校有关文件,学位点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奖学金评审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二、2024年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招生选拔

2024年度,为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学位点面向校内生源开展了“本硕连读创新激励计划项目”,同时通过积极组织校外宣传拓展、线上举办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方式,积极吸纳校内外优秀生源。推免录取人数保持高位稳定状态,生源结构持续优化,生源质量亦得到显著提升。

本年度共招收学术型硕士生38人,其中推免生22人,推免生录取占比57.89%。共招收学术型博士生21人,其中,硕博连读7人,申请-考核14人。

(二)思政教育

2024年,学位点继续深化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积极构建体现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课程思政实效纳入教学督导内容和教师绩效考核范围。

进一步发挥导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导学思政建设,坚持导师与学生“周见面组会”制度,坚持学生请销假导师批准;教育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坚持导师与学生谈心制度,关注学生学业、心理及就业压力。

进一步挖掘校友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深入开展“能动·大家谈”校友系列访谈栏目,并先后邀请十余名校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同学开讲;以建院40周年办学66周年为契机,以时间为序撰写了《能动大事记》,以传承与发展为主线拍摄了学院宣传片《能动,正青春》,以故事展开方式完成了“能动·风采展”,以校友协同育人为目标推出了“同走四秩路”能动四十年四十人连续报道,形成了以学院发展史为牵引,以校友事迹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强化了校友协同育人效果。

加强研究生党建和组织建设,党支部以科研方向为划分依据,同时做好科研团队党小组活动指导,强化党员组织生活与科研生活融合性,彰显党建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严格推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座谈交流、小组研学、专题辅导、讲专题党课等理论学习基础上,开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推进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开展党支部建设规范化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研究生党支部星级评定和党员评优评先,发挥先进榜样引领示范作用。与教工党支部积极开展联学共建,定期交流理论学习心得、科研学习生活,共同探索与创新党建工作新思路,不断丰富学院“党建+”工作体系,研究生党建呈现出丰富、鲜活、生动特点,充分发挥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彰显党建在学风建设中引领作用。

(三)课程教学

根据本学位点各类型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学校和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授课均在研究生一年级完成。2024年度共开设52门研究生课程,其中全英文课程有5门。课程教学质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学位点本年度继续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检查,总体来说,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安排合理,课程教学秩序良好,不存在任课教师随意请假、调停课、迟到、早退等情况。授课教师教风严谨,认真负责;对所讲述的课堂内容熟悉,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本年度,1项案例库项目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优质案例库,并被学校推荐参评山东省优质案例库;2项教改项目获评2024年太阳集团tyc9728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级面上项目;4项课程思政项目获太阳集团tyc9728【研·课程思政】建设工程(第四期)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专项立项;1项教学成果》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 2023 年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四)导师指导

2024年,本学位点积极构建导学思政工作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标准,把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作为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的基本要求。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导学思政年”等系列活动。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实现导师团队全覆盖。学位点已组建了清洁高效动力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传热传质理论及先进热力循环、污染物高效控制与先进能源系统、可持续能源环境系统、绿色材料与低碳能源、光-热辐射研究、低碳能源与高效节能储能、动力系统智能测控技术、节能低碳与先进热管理、核科学与技术等多个招生团队。

强化激励引领,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本年度,学位点共3名导师获“太阳集团tyc9728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奖”,1名导师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学位点积极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强化导师培训,已形成多部门联动、校院协同的常态化培训交流体系。

(五)学术训练

为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学院积极开展前沿讲座、定期举办讨论班,丰富学生学术训练,使研究生能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

紧扣研究生学术需求,构建学术讲座品牌体系。在学校稷下风讲座和海右博士论坛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积极组织能动学术论坛、核合论道大讲坛和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本年度共组织举办能动学术论坛19期、稷下风学术讲坛2期、核合论道大讲坛3期;2024年5月组织举办学位点研究生第七届学术成果评审展览;全年拍摄和制作研究生学术成果视频20余个,参评成果及视频长期展示,已成为学位点研究生重要的成果展示窗口及学术交流平台。

(六)学术交流

2024年,学位点成功举办全国微波大会、全国热管大会、院庆40周年绿色能源融合发展论坛、智慧能源论坛、绿色能源科学家论坛、国际能源、生态与环境大会、AMS合作组大会、英国皇家化工学会-太阳集团tyc9728氢能论坛等50余场次,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学位点主导创办的期刊《绿色能源与资源(英文)》(GER)已上线8期,并已成功入选Scopus、DOAJ数据库。

2024年,国际交流合作展现强劲动力。外方高校合作网络不断拓展,深化与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完成与英国女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校际MOU的签署。国际化平台再上新台阶,成功获批山东省“山东省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引智基地”,参与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框架下的碳中和区域中心建设,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态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探索建立地球系统与气候风险管理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生出国交流方面,2024年,依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计划AMS 项目,共有16名研究生赴欧洲核子中心学习,参与热控制系统升级保障等方面的任务;3名研究生赴意大利参加国际能源、生态与环境大会;同时有1名博士参与学校公派-联培博士项目,1名硕士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2名硕士自费出国出境攻读博士学位。

(七)论文质量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本学位点严格执行《太阳集团tyc9728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实施办法》、《太阳集团tyc9728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指南》、《关于进一步规范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工作的通知》、《太阳集团tyc9728关于“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太阳成集团tyc9728关于规范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及限定硕士学位论文抽审时间的通知》、《太阳成集团tyc9728关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等的相关补充规定》等学校及学院的与学位论文质量管控相关的规章制度。

2024年度,在国家及山东省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均未发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另外,从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情况来看,全年共有18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阅,返回匿名评阅意见55份,其中优良51份,占比93%。

本年度,1篇博士论文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2024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论文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2024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被学校拟推荐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

(八)质量保证

2024年度,学位点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推出一系列强化举措: 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实现100%盲审;自2022年12月批次起,要求博士研究生完成预答辩后,需针对预答辩意见写出修改说明,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式提出答辩申请;自2022年12月批次起,启用新版本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修改说明,要求所有研究生对评阅、答辩等环节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回应和针对性修改。对评阅环节专家修改建议的回应与反馈应于答辩前完成,并应将修改建议的落实情况向答辩委员会汇报。对答辩环节专家修改建议的回应与反馈应在提交最终版论文前完成,并由导师审核把关。

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预答辩及评阅、盲审、答辩环节管理,让质量不高者不通过、存在问题未修改落实的不通过成为“常态”。

同时,本年度继续严格执行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以充分发挥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学位点于2024年11月组织了本年度的中期考核,共26名博士生参加,经考核确定暂缓通过3人。

(九)学风建设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一直是学位点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必备环节。2024年9月,在新生入学教育周,学位点安排专人为2024级新生深入解读《太阳集团tyc9728研究生学术规范》、《山东太阳集团tyc9728关于“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太阳集团tyc9728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除开展宣讲教育外,学位点也积极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讨论会、与学生签订“研究生学术规范诚信承诺书”等形式动员全体研究生参与到学术规范教育活动中来,确保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取得实效。

同时,强化导师的教育责任。要求导师给予研究生全面和系统的学术规范指导和专业训练,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范审查与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质量。研究生若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按照《《太阳集团tyc9728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十)管理服务

在管理人员配备上,目前设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 1 人、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 1 人、专职研究生秘书 1 人、兼职研究生秘书4人、专职研究生辅导员 2 人。管服团队以“管理与服务”为立足点,全面负责学位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质量管理以及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

在研究生权益保障方面,太阳集团tyc9728学生工作委员会下设太阳集团tyc9728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按照《太阳集团tyc9728学生申诉处理办法》(修订)中的相关规定,受理和处理学生申诉。学院研究生会设有权益部,每个班都设置权益委员。定期收集同学们的提案和维权诉求,保障渠道畅通。

在学研究生普遍对学校研究生院等部门服务态度感到满意,对学院管理服务表示认可。

(十一)就业发展

2024年度,本学位点毕业硕士生48人。一次就业47人(含升学8人,出国出境1人),就业落实率为 98%。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能源与采矿业、汽车制造业等及其相关咨询与服务产业,就业单位多为上市企业、研究所等。

2024年度,毕业博士生16人,一次就业15人,就业率为 93.75%。博士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去向为各大高校、大型国企研究院等,其中去高校就业占比50%。

学位点所在学院被评为太阳集团tyc9728服务国家战略就业先进集体。

通过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追踪调查,曾经录用过本学位点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对学位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评价为好的占 98.5%,普遍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及学术知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

(十二)学生培养成效

本年度,学位点多人次获学术成果奖项或入选专项计划,学生培养成效突出。1名博士生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第七届研究生学术之星提名奖。2018年该奖项设置,七年来,学位点研究生累计获得学术之星奖2次,学术之星提名奖3次;1名博士生获太阳集团tyc97282024年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全校共57项;1项学术学位创新成果被学校推荐参评2024 年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学术学位);2名博士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1名博士入选太阳集团tyc9728首届“青苗”专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培育计划。

此外,本年度,学位点1名硕士生获太阳集团tyc97282024年度(第八届)研究生道德风尚模范奖;4名博士生和11名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硕博各有1人获评获评太阳集团tyc9728研究生校长奖;1名硕士生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1名硕士生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

(十三)服务贡献

学位点服务国家地方水平持续提升。牵头成立潍坊研究院。与华电山东公司、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核集团、山东核电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务实推进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和山东省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山东国舜、烟台创为等签约共建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0余个,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为十五五实现国家“双碳”战略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平台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和持续改进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 导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院士、千人、长江、杰青等国家高层次杰出人才少,没有形成规模化学术团队,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能力弱;目前人才队伍呈倒金字塔形;多数教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欠缺。优秀青年教师比例不高。导师指导效果和育人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一责任人意识。

2. 代表性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仍需提升。

需围绕双碳目标,规划国家级平台申报和建设,关注科学研究重点、增加科研基金。并重视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

3.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有待深化。

本学科已有十余门全英文课程,基本能够满足留学生和研究生国际化能力培养需要。但是国外获得学位的师资比例不够高,缺少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或外籍教师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或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学生国际国内交流的力度有待加强,学位点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持续改进计划

1. 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对导师遴选严格把关的同时,积极扩大导师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形成有效的竞争上岗机制。采用全职引进、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努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发挥高水平研究生导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改革评价机制,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加强导师培训,支持学术交流和访学,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把学风教育做实、做硬,进一步强化导师对学生学风教育的职责,把学生的学风情况作为导师考核的要素,建立强制性青年教师和导师定期培训制度。

2. 促进交叉融合,优化科研方向。

提高传统方向研究水平,提炼新型交叉方向,提升学科整体影响力。传统优势方向提升内涵发展:包括支撑传统产业行业升级改造的强化传热与余热利用技术;极端条件、微纳尺度、新材料、新结构相结合的基础热物理研究;以发电、供热,建材、废弃物处置等为主的新型燃烧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内燃机优化及新型发动机技术等方向。在新能源及交叉领域研究积极拓展,努力形成引领性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积极参与航空航天相关的热控技术、新型动力技术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形成新兴科研方向。

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凝聚杰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促进提升科研整体水平。依托平台团队优势,形成由一批杰出人才引领的高端国际化特色研究团队,推动大项目申请,促进大成果提炼。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实验室作为企业的研发基地,企业作为实验室的应用基地,实现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的协调发展。

3. 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于国际化建设推动小组,在已经开启的国际研究生培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英语课程体系,扩大国际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招生推动国际化的水平提升。积极推动研究生以联合培养、攻读学位、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者,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学者和国际大师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太阳成集团tyc9728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 太阳成集团(tyc9728·China)官方网站-Macau Platform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邮编:250061

电话:0531-88392701 传真:0531-88392701

[ 网站管理 ]

  • 山大能源与动力工程

  • SDU微言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