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晚秋薄暮,日暮柔风,萧瑟走来,秋意正浓。伴随着枯黄的落叶,我们来到庄严肃穆的图书馆,见到了国奖获得者池梦涵。“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渊清玉絜、含霜履雪的榜样形象。
池梦涵,太阳成集团tyc97282023级本科生,共青团员。担任2023级核科学与技术班学习委员,曾获太阳集团tyc9728优秀学生奖一等、“能动杯”羽毛球大赛女双第三名、寒假社会实践院级优秀团队成员、新生杯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学院学生组织个人考核优秀等荣誉。
循梦而行,砥砺深耕
“我们所追求的,应当是最契合自身的选择。”在接受采访时,池梦涵多次强调,找到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当谈及始终保持优异成绩的秘诀时,池梦涵将其归因于一种状态的长期维持,过去18年积累的学习习惯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在大学学习中延续。池梦涵指出,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有着本质区别,必须摆脱高中时期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唯有明确个人目标,探寻出独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潜藏的能量。
在学业规划方面,她立志投身科研领域,并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对专业知识,她始终坚持深入钻研,即便在课余时间,也丝毫不懈怠对学术探索的热情。面对日渐繁重的课业任务,她会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且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坚持“七分精力用于课内夯实基础,三分精力放在课外拓展提升。”在课堂上,她始终秉持“课上一分落下,课下十步难追”的理念,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授课节奏,同步思考演练老师讲解的例题,认真做好笔记,详细记录下自己在知识理解上的盲点。对于课后学习她则坚守“瞻前顾后”的原则,及时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知识点;同时,她提前预习新知识,以确保在后续课堂学习中能够轻松跟上进度。
池梦涵不仅注重日常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在考前复习阶段也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她认为,复习绝不能盲目进行,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必须清楚考试的重点考点所在以及考试的难度层次。在她看来,毫无头绪地对所有内容进行全面复习,不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还会白白耗费大量宝贵时间。
池梦涵还十分善于借助现有的各类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当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难点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她认为,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能拓宽和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更加全面、灵活的思考能力。
在平衡学习与生活时间分配上,池梦涵运用“888原理”,即每天安排8小时用于专注学习,8小时保障充足休息,另外8小时用于自我提升,例如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兴趣活动等。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安排,池梦涵不仅在学业上成绩斐然,在其他综合能力方面也表现突出。
诚如西汉刘向在《说苑·谈丛》中所言:“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在大学这段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旅程中,提前做好详尽规划,精准锚定个人目标,积极探索契合自身的学习模式,才能在求学之路上稳步前行,行稳致远,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逐光科研,矢志不渝
在过去一年的科研时光里,池梦涵沉浸于知识的海洋,研读了60余篇科研论文与期刊,这些丰硕的阅读成果,如同坚实的砖石,为她构筑起一座通往科学殿堂的高塔。她的阅读领域极为广泛,从核能微观世界的神秘奥秘,到新能源汽车动力革新的前沿探索,再到能源经济宏观格局的深度洞察,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她探索的足迹。
池梦涵寻找科研灵感的方式别具一格,她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科学现象,在她眼中都是珍贵的启示。受到这些现象的触动,她便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迅速行动起来。借助科普公众号的引导,她深入钻研参考文献,层层剖析,逐步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的根本原理。这种抽丝剥茧、追根溯源的探索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对科学的无限热忱和不懈追求。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向来充满挑战。当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科创比赛和实际生活中时,巨大的差距常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池梦涵深知,这正是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必经之路。她坚信,扎实的专业课程是科研的根基,只有筑牢这个根基,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破冰前行。面对堆积如山的论文,池梦涵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她灵活运用略读与精读策略,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精准定位。通过捕捉关键词,她能够快速锁定与科研方向契合的核心内容,然后深入钻研,力求将每一个要点都理解透彻。对于次要内容,她则快速浏览,高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确保每一篇论文的阅读都能收获满满。
总结归纳是池梦涵深化知识理解的独门秘籍。她撰写的5篇个人总结性文章,篇篇都凝聚着她深度思考的智慧结晶。在科研的道路上,她也曾误入论文知识的误区,但她从不慌乱。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地毯式搜索同类文献,逐一进行比对分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她毫不犹豫地向老师请教。在反复查证和探索中,错误无处遁形,她的知识体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固,如同大厦在一次次加固中愈发坚不可摧。
30余页的笔记随笔,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在科研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里面有苦思冥想的困惑,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每一页都承载着她成长的印记,见证着她在科研道路上视野逐渐开阔、方向日益清晰的历程。
在谈及科创赛事时,池梦涵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毫不保留地分享了她的宝贵经验。她强调,组队是比赛成功的关键第一步。寻找志同道合、技能互补的伙伴,就像精心挑选拼图碎片,只有每一片都恰到好处,才能拼凑出完整且强大的战斗力。在选择科研方向时,她建议着眼于社会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针对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尝试挖掘新能源的潜力,或者探索创新的发电模式,在困境中寻找突破的生机。
回首科研之路的起点,池梦涵感慨万千。那时的她,青涩而懵懂,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勇敢地冲破了自我设限的牢笼。在一次次的赛事磨砺和论文研读中,她逐渐从毫无头绪的摸索,转变为有条不紊的规划,在选定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她的成长之路,布满了荆棘与汗水,但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
科技创新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一步都饱含着努力与坚持。池梦涵以严谨的态度为笔,以无畏的勇气为墨,以不懈的奋斗为纸,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研壮丽篇章。她向着充满未知的未来坚定进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科研的漫漫征途。
锐意进取,德馨志远
“志愿同行觅真我,烛光微照见大千。”在菁菁校园之中,池梦涵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不仅在学业上成绩斐然,更在课余时光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以点滴善举探寻并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同学们眼中熠熠生辉的榜样。
池梦涵始终坚信,“保持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活的关键要义。”大学生活里,她目标清晰,脚步沉稳。在思想层面,她积极进取,怀着对党的崇高敬意与向往,一心向党组织靠拢,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走在前列。
闲暇之际,她积极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当中,以满腔爱心为社会画卷增添温暖色彩。在支教活动中,她化身为传递知识与关爱的温暖光源。“或许在未来的某个不经意瞬间,我们当下付出的点点滴滴,会在他人的人生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而那一刻,便是个人价值的升华。”在她眼中,个体的力量或许有强弱之分,但只要融入社会的浩瀚洪流,便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江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她看来,青春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的卓越成就,更在于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为社会带来哪怕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改变与进步。正是这份对青春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信念,让她在青春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
同时,池梦涵还是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学风建设活动里,她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出谋划策;团委对接工作中,她高效沟通,协调各方;学生组织事务处理时,她严谨负责,一丝不苟;文体活动现场,她活力四射,积极组织同学们参与活动。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她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她恰似一颗热情洋溢的火种,持续散发着光和热,感染并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面对忙碌课余生活对时间的“挤压”,她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要学会调适心态,做到张弛有度,如此才能驾驭生活的多元节奏。”在她看来,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业与课余活动,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沿途皆是旖旎风光;征途崎岖,布满坎坷,却从未阻挡她奋勇前行的脚步。展望未来,池梦涵满怀信心,她坚信,只要心中怀揣理想之光,脚下坚定前行之路,便能够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铸就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池梦涵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和严苛的要求,她始终做自己想做的事,也终将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梦想是滔天的爱意与漫天霞光,少年气宇轩昂、当仁不让,赶赴一程山水苍茫,携豪情万丈,去拥抱自己的月亮!

(文/方正浩、陈钱丹、邢康睿、王晨曦 图/池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