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太阳成集团tyc9728迎来建院(系)四十周年。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载岁月如歌!学院培养 1.4万余名能动优秀毕业生,奋战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各条战线上。为庆祝建院(系)四十周年,弘扬优秀校友干事创业精神,与校友们共同追忆校园的青春,本栏目推出“同走四秩路”校友访谈,将从四十年中每级找寻一位校友,追忆过往、分享当下、展望未来。
我是郭东旭,来自太阳成集团tyc97282005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目前就职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从事与综合能源服务相关的科技项目管理、技术标准研制等相关工作。
一直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但当手指触碰键盘追忆往昔,思绪回到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山大报道的日子时,才惊觉时光已然过去了19年。
与山的不解之缘
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但我的人生轨迹好像一直与“山”有着不解之缘。小学在山脚下,初中在山脚下,高中直接建在了山上,当我满怀憧憬来到太阳集团tyc9728,迎接新生的班车直接把我送到了南外环校区(现在的兴隆山校区),接下来三年我直接在群山环抱中度过了。大四搬到南校区(现在的千佛山校区),又在千佛山脚下经历了一年的毕业季及以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涯。
我喜欢山,因为它厚重、沧桑、积淀。山大的文化底蕴就像一座山,影响着山大学子的价值观,让每一个山大学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太阳成集团tyc9728的每一位老师就像一座山,关爱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我们努力成为大国重器。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在我的三年求学生涯中,我一直在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汽轮机等课程中徜徉,这个梦想好像也变得遥不可及了。时间来到2008年下半年,奥运盛世刚刚落幕,我们这届学生也开始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有的学生开始为考研做准备了,有的学生开始为工作四处奔走了。当我正在为中广核的面试做准备时,偶然间得知学校正在招募当年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期为一年,我觉得教师梦想那扇窗正悄然打开。
在征得学院党委副书记史良君书记和辅导员任伟老师同意后,我递交了支教申请书,经过校团委统一面试,我顺利成为29名支教团成员之一。事后在与校团委老师聊天时得知,我面试时说的“一年的支教,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交给学生多少课本当中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山里的孩子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让他们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这句话打动了面试老师,从而入选。回忆当时的场景,这句话并不在我事先准备的范围内,而是气氛烘托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我想这或许是太阳成集团tyc9728三年的教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山之魂、海之韵”在我身上的自然体现吧。在分配支教地区时,我被分配到井冈山实验学校,这所学校坐落在革命圣地井冈山,2009年第一年招生,我作为该校第一批教师,与学校一起成长,可谓意义非凡。支教过程中,我在与同去的支教队员聊天时了解到,井冈山实验学校当年第一次成为山大的支教地,选派的队员必须能吃苦、能打硬仗,所以校团委的老师对选派至井冈山的队员一直很慎重,最初我的支教地不在井冈山,但在一年的考察期中,我在校团委值班的点点滴滴,让校团委的老师认为我做事踏实认真、任劳任怨、值得信任,所以在公布名单前的最后时刻,我压哨入选,冥冥之中我再次与山结缘,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井冈山支教生涯。
2009年8月29日,我们一行四人,在济南集合乘坐火车前往井冈山,经过18小时的长途颠簸,跨过淮河、长江、大别山,再经过半天的盘山公路,历经一天一夜,我们终于到达了井冈山实验学校。初见学校,那是一座还未完全完工的新建高中,但已经比想象中破败的支教场景要好千百倍,心中还在疑惑,这是革命老区么,需要支教么,但接下来一年的教学经历,叫我深深懂得,我们的到来很有必要。学校是全新的,是井冈山市为了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汇聚全市师生倾力打造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校第一年招生,全市中考前100名,有96名远赴他乡求学,所以新生的学校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生源差的困境,要想实现三年后的腾飞,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倾注全部心血,我作为支教老师,就更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8月31日,到达井冈山的第二天,我们开始迎接新生报到、分配教学任务,我承担高一年级全部6个班的地理教学,是四名支教队员中教学班级最多、授课量最大的。虽然不是主科,但我依然感觉身上责任重大,我不禁暗暗问自己,我能教好么。但是,时间容不得我多想,必须尽快转变身份,9月1号,到达井冈山的第三天,我已然走上了高一年级的讲台。
学生来自井冈山山区的各个村落、山坳,他们的眼睛是清澈的,是充满求知欲的,但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是相当薄弱的,这是这批学生的现实情况,也是我们支教的真切挑战。我在教授他们地理的同时,利用自习、课下的时间,尽我最大可能帮他们补习数理化等薄弱环节;充分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同学生们打成一片,一起爬山、插秧、打球,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做他们的知心大哥哥,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我开通了个人博客——红色支教路,记录自己的支教点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宣传学校的特色优势。最初,博客是我的自留地,但后来还是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发现了,也是小火了一阵,但后来新浪调整业务,现在已无法浏览,也算是一个小遗憾。经过上述种种,学生都已把我当成朋友,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老师,有些困扰也愿意同我诉说,他们也对山大充满好奇、充满向往,我也十分愿意与同学们分享我在山大的学习生活和山大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影响下,井冈山实验学校分别在2011年、2012年各有一名学生考入山大,这在之前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一年的支教很漫长,但离别却来得很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我们都很留恋,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有机会我们再回井冈山,约定他们来山大找我们。研一暑假,我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队重上井冈山,调研井冈山红色教育情况,师生相见,还是那样的亲切。我们彼此都遵守了约定,又去了井冈山,而我的学生也考进了山大。
太阳成集团tyc9728的教育,让我有机会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当我结束支教再回到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业时,史良君书记说我成熟了、成长了,我也带着这份成熟与成长顺利完成了研究生生涯。在研究生毕业前夕,史书记几次挽留我留校工作,因个中是由未能如愿,我对史书记表示感谢与遗憾。因这段支教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同事们依旧称呼我为“郭老师”,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也“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山大四名支教老师在井冈山实验学校开学典礼的合影(右一为本人)
与我的课代表在第一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合影(右一为本人)
支教表彰
支教鉴定意见—荣获高度评价
重上井冈山社会实践(左一为本人,右一为支教学校考入山大的学生)
愿学院蒸蒸日上
研究生毕业后,2013年7月,我入职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曾经是中美合资企业,2018年经改制变为纯国企,是生产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燃煤锅炉的装备制造企业,我在北京巴威工作8年半,先后从事锅炉以及脱硝SCR的设计、改造、标准、投标、招标等工作。2022年1月,我入职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3年半来,一直从事综合能源相关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管理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工作11年以来,我既有在春节假期加班7天为用户设计图纸的经历,也有内蒙鼠疫爆发期间深入疫区一线爬锅炉解决问题的经历,既做过“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这种基础理论研究,又主持过“四角切圆单烟道锅炉全负荷脱硝高温旁路”等工程实践研究,既跑过业务市场,又精通项目管理,同事戏称“多岗位历练”。正是源于工作经历相对丰富,对能源与动力这个专业有一点拙见,但也常感知识掌握有限,需要不断充电。在此,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希望母院事业蒸蒸日上,几点建议请母院老师指正。
一是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学院40年来,在能源行业培养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许多优秀校友在行业内具有深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山东省内电力行业,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院应该在筑牢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力度,与传统能源企业、研究机构、新兴后起之秀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和技术开发,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多学科融合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发展,传统火电的主体地位在逐渐式微,综合能源方兴未艾,风光新能源、氢能、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大爆发,学院应大力推动能源动力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吸引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攻关关键技术问题。
三是推动国际化发展。在我的学生时代,学院就一直在国际化方面做着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内头部高校相比,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在华为松山湖基地进行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调研
为北京科技大学能环学院大三学生暑期实习授课
献院庆祝福,表诚挚情意
值此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我祝愿学院发展越来越红火,越来越“能动”,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我也祝愿学院的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我在首都北京,祝学院40周年生日快乐!